开启智慧医疗新篇章
——市中心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PANVIS泛血管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主刀医生坐在控制台前,双手轻轻拨动操纵杆,手术台上的机械手臂开始上下左右翻转,将导管、导丝精准送入病变血管处,分毫不差地植入支架、完成手术。
8月14日,这场高科技“大片”在市中心医院导管室上演。该院在全省率先应用PANVIS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连续完成4例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开启了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的崭新篇章。
当天第一位接受手术的患者是67岁的张阿姨。在过去几个月里,她曾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一度徘徊在生死边缘,从外院紧急转入市中心医院后,经多学科医护团队在ECMO辅助下先后实施右冠及前降支、回旋支PTCA(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才成功脱离险境、挽回生命。
但是,张阿姨的病情极其复杂,其心脏冠状动脉的3支血管均严重狭窄,若不及时处理仍面临重重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医护团队迎难而上,先处理了其中一支病变迂曲伴有明显钙化的血管,择期再处理另一支病变严重的血管。
一道难题随即摆在医护团队面前:患者此前做过三次介入治疗,再次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如何更大程度地提高手术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专家史志明多次组织相关科室会诊,经反复讨论后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将在术中首次启用PANVIS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
这是一次技术的突破,也是一次颠覆式的创新。做好充足准备后,手术如期进行。导管室外,史志明“轻装上阵”,通过智能化控制台操控机械手臂的行进路线;导管室内,心内科医生吴路路身着铅衣,负责协助机器人更换介入器械。
通过控制台的多块显示屏可以看到,灵活的机械手臂开始翻转、前行,找准角度送入导丝,让导管沿着导丝的路径在血管中蜿蜒穿梭、直抵目标,在病变处精准释放支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术后冠脉造影显示,新植入的支架扩张充分、贴壁良好。张阿姨即刻表示胸痛症状大幅缓解,不由向医护团队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这项技术“好好好”。
全省首例PANVIS泛血管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顺利完成,医护团队更添信心与动力,一鼓作气地接连实施了第2例、第3例、第4例。在人机的完美配合下,手术全过程环环相扣、衔接紧密、高效顺畅,4例手术均在30分钟内完成所有操作,取得了理想的手术效果。
8月16日,4位患者康复出院,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心”生。“之前,我专门跑到北京大医院看病,得知自己的心脏射血功能严重受损,做介入手术风险过高。北京大医院的专家都不给我做,没有办法专门来到市中心医院继续治疗。史志明副院长花费了3个小时,帮我打通了闭塞多年的血管,心脏功能也好多了,此次治疗的是另外一个血管,也很幸运的成为第4例机器人介入手术患者。”61岁的陈旧性心梗患者王大叔说,“一做完手术,我就感到心脏舒服了、浑身舒畅了,很快就能下地走路。住院期间,我都是自己步行从四层病房到负一层食堂打饭,谁都看不出来我是病人。”
从入院时的愁眉苦脸、步态蹒跚,到出院时的笑容满面、健步如飞,王大叔感觉自己像中了彩票一样幸运。在他心中,这份幸运源自市中心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源自医护团队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一切为了患者”的坚定信念。
“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属于非常前沿的新技术。与人工操作相比,介入机器人具有标准化和数字化优势,可使手术过程保持稳定和精确的操作,能够达到‘毫米级’精度。”吴路路介绍,在常规的介入手术中,虽然医护团队做了全面防护,但依然难以避免射线带来的辐射,沉重的铅衣也会加重手术负担。PANVIS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大大改变了此类临床问题,参与手术的部分医护可脱去铅衣,在控制室里远程操控机械手臂完成手术。
主刀医生退居“幕后”,将手术台交给机器人,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虚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的场景和医疗发展的方向。史志明说:“这是一次积极的探索,也是一次提升科研能力的机会。参与这一项目的心脏中心大多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等这样的顶尖级医院,我们能够在全国和全省率先开展、率先实践,有助于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相关技术水平。同时也代表了医疗模式的改变,结合5G模式可使远程手术成为可能,我们将继续推进PANVIS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为更多患者实现更多的‘不可能’。”
市中心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PANVIS泛血管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充分体现了该院在提升区域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促进高水平临床成果转化建设的突出优势,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进一步为PANVIS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应用积累了临床经验和循证依据,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来源:临汾日报*
医疗器械、新材料、人工智能;
一定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