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8日,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主题是“智慧·健康·碳中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论坛期间,2021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进行了精彩角逐,中关村前沿科技生物医药领域TOP10榜单揭晓:北京君全智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君全智药)位居榜单首位。
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颁奖现场(右2为君全智药总经理史权威)
君全智药致力于研发新一代智能纳米药物和疫苗,其研发的抗肿瘤纳米机器人,是全球首个能够在动物活体内稳定工作的医学纳米机器人,在动物模型中能高效完成肝癌、乳腺癌等肿瘤血管特异性阻断。
相关成果刊登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被The Scientist评选为全球2018年Top Technical Advances 之一。并且被科技部评选为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同时荣获北京市2020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成果入选The Scientist 2018年度七大技术进展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现场
同样聂广军团队没有止步于学术成果,而是希望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或服务,普惠大众。在国家基金委和北京市科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在2020年底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对接会上,君全智药与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正式签约合作。2021年4月,君全智药入驻纳通集团旗下和义广业医疗创新谷,开展工艺放大和优化等实验工作,正式开启智能纳米药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转化的征程。
君全智药与纳通科技集团签约仪式
短短几个月,君全智药已组建了十几人的研发团队,初步完成相关技术的实验室复现并进行工艺放大试验,初步建立了系列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已开启下一轮融资,受到了业内投资人的广泛关注。
和义广业小编有幸对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聂广军研究员:
首先,习主席对科学家提出了四个面向的总体要求,科学家不仅要关注科学前沿,更要关注国民经济和人民健康。国内人口老龄化正加速到来,未来民众对医疗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前做好智能纳米药物技术的产业布局,有助于应对国家社会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有利于应对卡脖子问题。
其次,我们工作发表后,国内外许多患者家属咨询,表示希望尝试我们新的治疗方法。因为很多病人到了疾病的中晚期,现有方案已无法治疗。他们对于新的疗法的渴望,让我很触动。
再次,本次新冠疫情更是令我深有体会,纳米中心赵宇亮主任,在疫情最开始就组织团队积极参与到国家需求当中去,开发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开发各种防护产品,参与研制新冠疫苗等,为国分忧。他指出我们虽然有强大的科学发现的能力,在国家需要的紧急关头,我们更需要建制化的能力,将我们的研究成果,转变成为解决人民群众健康挑战产品,或提供服务,切实解决社会问题。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示,也可以说是警醒。
这些实际的、迫切的需求,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若科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大量的潜在技术或产品可能永远无法真正解决国民健康问题,无法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快速响应,承担我们中科院人的社会责任,这对我个人来说将是心中的一个缺憾。
聂广军研究员:
纳米药物是指运用纳米技术研究开发的一类新的药物制剂。而药物纳米制剂技术包括药物的直接纳米化和纳米载药系统。后者是指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脂质材料、蛋白类大分子、无机材料等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材料,基于特定的制备工艺,将原料药包载、分散、非共价或共价结合于纳米载体形成的具有纳米尺度的颗粒。1995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款以脂质体为载体的纳米药Doxil®,开启了纳米药物产业化的篇章。
而DNA作为一种纳米载体材料却是近几十年的新尝试。从 20 世纪 80 年代 Seeman 开创结构 DNA 纳米技术这一研究领域,到2006年Rothemund建立DNA折纸技术,再到2012年Yin发展出单链砖(SST)技术,2017年实现大尺寸、大规模DNA纳米结构的制备,DNA纳米技术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过程,逐渐证明了DNA是一种极佳的构建纳米结构的材料。利用核酸分子自组装技术,从原理上实现的可设计、可寻址、可定量、可跟踪等功能,是其它载体技术无法实现的。所以DNA纳米技术是目前为止最有可能实现时空精准控制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技术手段,为智能纳米药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国内外纳米材料科学家,在材料结构设计和构建、药物递送上做了大量卓越的研究,如进行了DNA纳米载体递送阿霉素等小分子药物、核酸类药物、蛋白类药物等方面的研究。而我们团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利用智能纳米机器人在活体内的药物定点输运及稳定工作,首次表明了DNA纳米载体在医学中的应用潜力,为一些传统观念中由于药物毒性过高或活性过低而不能应用的药物提供了安全的输运平台。在攻克了科研难题的同时,团队又开展了产品化探索。
用核酸分子构建结构可控的智能纳米药物,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其一,生物核酸分子容易编辑设计,能够与抗原、佐剂、识别原件、响应原件等等结合。其二,因其本身就是生物分子,具有极其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和体内完全降解的性质。第三,还有自身成药的可能,如siRNA和mRNA等核酸药物是目前最具有创新性和想象空间的药物类型之一。除此之外,有很多科学家用DNA做信息存储,未来可以同AI技术和智慧医疗相结合。可以看出,核酸纳米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可扩展性,并极具未来智慧医疗的代表性,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和未来。
聂广军研究员:
核酸纳米技术可以在新药,疫苗和IVD等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具有无限的可拓展性和想象力。
公司目前在开发以特异性阻断肿瘤血供为代表的抗肿瘤纳米机器人,用于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该技术还可用于慢性疾病,代谢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比如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开发,包括目前临床使用的流感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都可以在此技术平台实现产品性能的提升。上述产品都已进入开发阶段。
公司已在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上取得突破,目前全球最好的特异性T细胞检测方法是1996年由John D. Altman博士开发的MHC四聚体技术。公司基于DNA纳米技术开发的特异性T细胞伴随诊断试剂盒,灵敏度提高了100%以上,可以广泛的应用于T细胞免疫疗法,提高诊断精准性,从而实现精准用药。
此外,对于肿瘤的治疗,现在常见策略是“强强联合、互为补充”,即联合疗法。未来应对复杂异质性的恶性肿瘤,会趋向于多靶点和多通路调控的协同治疗。这个同纳米药物的功能集成性和可拓展性,且能够实现精准调控的优势是不谋而合的。
聂广军研究员:
据我们调研,自从1995年Doxil®进入临床以来,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纳米药物产品可供临床使用,适应症包括癌症、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肝脏类疾病、骨损伤、皮肤疾病、免疫疾病等。全球范围内主要以微球、脂质体和白蛋白等载体为主,单品销售额超10亿美金。
但是由于核心技术壁垒高,我国已上市产品品种还比较少,多以脂质体为主,目前还是处于跟踪和模仿的阶段。政府及药监部门也在积极推进纳米医药产业技术体系和法规监管体系的建设。国家药监局专门设立了纳米医疗产品监管科学研究项目,对可实现纳米医疗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新工具、新方法、新手段开展研究。近期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纳米药物质量控制、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技术指导原则,为我们国家纳米药物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我相信,在政府及药监局高度重视、业内专家积极努力下,纳米药物的监管体系也会逐步建立,这对公司的发展是一个重大利好。
聂广军研究员:
公司成立初期,确实遇到很多问题,不过在国自然基金委、北京市科委、早期投资人纳通集团和英诺基金的帮助下,都顺利解决了。如纳通给我们提供了早期启动资金、实验室、办公空间,在公司成立、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现在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公司初期规模比较小,智能纳米药物是一个全新的产业转化技术,没有现成的产业化流程和工业体系,一切需要摸索。我们非常希望邀请具有远见卓识的同仁,加入我们,跟公司一起成长。
二是寻找和挖掘技术平台的临床需求和应用场景。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并且跟很多医疗行业的同仁交流,寻找能最先实现突破的方向,公司未来的产品管线正在逐步清晰化。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相信有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团队自身的努力,我们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资人愿意去投资长线的,代表未来的硬核技术,即具有核心技术的me only的产品;国家非常鼓励科学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整个社会环境脱虚向实,应该是我们科研人员创业最好的时代。
关于受访人聂广军研究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国科大特聘教授,科技部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卢嘉锡国际团队负责人。2008年受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回国后获得中国药学会以岭药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中国科学院SABIC-CAS奖学金导师奖等。同时还是美国Houston Methodist Research Institute(休斯敦)兼职研究员,英国医学科学院Advanced Newton Scholar,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委理事,材料生物学与精准治疗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学分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在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Protocols,Nature Reviews Material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10余篇;申请抗肿瘤应用等相关发明专利40项(授权中国专利30项,美国授权3项,专利转让2项)。
关于和义广业医械变革人物
医械变革人物是由和义广业网发起,访谈医疗器械领域科研领军人物,产业专家及创业代表人物的专栏;旨在通过他们的故事,经验和专业视角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医疗行业。探讨医疗领域的全球最新技术,行业变革趋势,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展现国人在该领域的探索、贡献与成就,共同推进医疗行业在中国的变革成长。
文:王欢
采访:俞利平
医疗器械、新材料、人工智能;
一定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