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械研究 > 变革人物

专访中山大学眼科中心袁进 :发现需求、思考方法、付诸实践,临床医生能做的远不止“治病”这件事【医械变革人物专访08期】
发布时间:2022-09-26 15:11:32浏览次数:
【临床分类】其他 【应用领域】眼科植入物 【作者】高雅
加入收藏

 

 

国家卫健委发布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84.7亿,全国医师数量已达428.7万人。因人口庞大、病例多、病种全,使得中国成为临床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诊疗技术精湛的名医大家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但反观开展临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医师队伍,仍有待壮大。

其实,临床医生能做的远不止“治病”这件事……

近日,和义广业创新平台有幸采访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进。在本次采访中,袁进教授讲述了自己二十年的求学、从医、临床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经历,并分享了作为 “ 临床医生 ”、“ 科学家 ”、“ 创业者 ” 多重身份的心得与体会。以下内容为和义广业创新平台经采访后整理编辑内容。

 

#01

开眼看世界

科技成果的创新离不开转化模式的创新

回顾过往二十年的从业经历,袁进教授始终坚守在眼科临床一线,无论是治疗、科学研究亦或是布局产业,满足临床患者的真实需求,始终是袁进教授的初心。

2002年,袁进教授进入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求学,2005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临床诊疗工作。这一做,就是七年的时间。期间,袁进教授接触了各式各样的眼科疾病患者,逐渐发现,依靠当时的技术和设备,有很多临床需求和问题无法有效解决,于是便萌生了走出国门,继续学习的想法。
随后,袁进教授顺利进入全美排名第一的眼科中心——Bascom Palmer进行交流学习,在Bascom Palmer的两年时间,极大开拓了袁进教授的视野,最大的触动是发现国外的医工交叉十分深入,前沿科技发展迅速。这为袁进教授回国后的事业发展埋下了启蒙的种子。
2015年回国后,袁进教授将第一时间将所学所想汇报给中山眼科医院领导,决心依托中山大学的人才资源,建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集医学理工交叉融合发展的眼科创新诊疗技术工程中心,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院内领导大力支持。随着中心的不断发展,围绕眼科,形成了新材料、新装备和新药物为代表的的一系列的创新成果的突破,得到了国家及省市的一致肯定。
建设眼科创新诊疗技术工程中心的这一次尝试标志着眼科创新转化模式的诞生,工程中心形成的诸多技术突破也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这为推动我国医工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原始创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范式。
 

#02

从临床需求出发

回到临床中去验证,成果转化是个闭环

众所周知,临床医生工作业务繁重,加之科研压力,让很多医生分身乏术,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望而却步。如何兼顾不同的身份,这一直是困扰很多医生的难题。对此,袁进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袁进教授:

临床医生和科技工作者这两种身份并不矛盾。研发的初衷和动力来源于临床需求。就个人从业经历来说,眼睛作为一个光学器官,病症的诊断依靠的是光学成像。

目前,我国的高性能光学诊断设备,依赖于国外进口。国外技术的垄断倒逼我们不得不研发属于自己的装备。又好比角膜移植,粗略估算,我们国家的角膜供体一年不到8000例,但是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却高达300万,极大的供需失调,往往还因缝线问题导致手术失败,浪费了珍贵的供体。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团队研发了光固化的生物黏合剂进行无缝组织固定。
在亲身完成了这样的转化实践后,得到的心得体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不应该是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工作。在转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思考。思考我们现在的诊疗体系有哪些是未满足之处?找到需求之后,构建一个思路导图,明晰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节点,分析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确定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 “ 找准合作团队 ” ,团队背景应该医工交叉多元化的,并开展产学研联动,实现联合技术攻关。最后,借助临床医生身份的优势,通过动物模型、手术模型的建立等,将研发的成果在临床进行评价和验证,再进行产品的升级优化,最终再应用到临床,技术的进步同样也会减轻临床医生的业务压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闭环。”
 

#03

产业化之路道阻且长
找准模式,才可以事半功倍

科研创新至关重要,但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来说,仅仅是一个开端。需求到技术、技术到产品、产品到上市这中间要历经诸多环节,每个环节又存在不同的考验和风险。

 

袁进教授:

 

“现阶段,我国临床医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是多样的。找准模式,可能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种模式,较为传统的模式如专利转让、技术转移,即医生产出的科技成果或者产品,一次性转让给企业。这种方式可以减轻临床医生的压力,但可能不利于后期产品的迭代升级;

 

第二种模式,即科学家自主创业,这种方式,收益回报可观,但对科学家自身的要求非常高。除了技术的研发之外,还需要掌握生产、销售、金融、管理等诸多技能。依靠科学家个体完成难度大,这种模式往往需要找到专业的人或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第三种模式,被称为 “ Milestone ” 的模式,即里程碑式的转化。由医生/科学家和企业根据转化的不同环节制定里程碑点。每一个节点之间,企业会支付医生/科学家资金支持用于项目研发,产品上市以后,也会依据协议约定的收益分配方式进行分配。”
 

#04

写在最后

当前,我国迈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迎来了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总书记大力鼓励科研工作者,积极开展创新转化,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和义广业创新平台,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参与者与服务者,热切的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医生、科学家、创业者加入进来,共同构建创新生态。
为此,和义广业平台特邀袁进教授为想要创业的临床医生进行了经验分享。

袁进教授:

“医生想要创业,最关键的是“核心技术”。针对临床真实需求,研究满足需求的好技术,是成果转化的第一步。而技术的产生,则要求医生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和主动思考。有了好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勇于实践,不应受制于当前的局限性,一味等待所有条件都具备才着手去做。坚定自己的模板,逐步推进,在路上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打造自己的团队。前路固然坎坷,但迎难而上,方能乐在其中,大有所为。”

文章作者丨和义广业采编组
文丨高雅
文丨高 雅
项目要求

医疗器械、新材料、人工智能;

一定技术壁垒

机构推荐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
政府项目
擅长领域:体外诊断,医用成像器械,其他
北京东审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评估
知识产权
注册服务
擅长领域:
凯瑞泰科医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开发
动物实验
注册服务
擅长领域:口腔
北京宝丽永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评估
临床试验
注册服务
擅长领域:体外诊断,有源手术器械,医美
咨询合作
融资及产业化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