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械研究 > 前沿动态

“万元种植牙”时代落幕,集采后的种植牙如何寻求增量市场?
发布时间:2023-02-24 09:53:47浏览次数:
【临床分类】 【应用领域】 【作者】王玥
加入收藏

 

2023年1月11日,口腔种植体系统省级联盟集采在四川成都开标。“一口牙一辆宝马”的时代随着种植牙集采落地结束了。

健康时报记者曾调查过种植牙的价格情况,单颗牙的平均报价在两万元左右,便宜一些的价格也超过1万,只有极少数几家医院有数万元以内的报价。如果拿这个数字和人均缺牙数相比,单人负担就非常大了。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年龄阶段平均缺牙数量为7.5颗,55-54岁年龄段平均缺牙数量约为3.7颗1。换句话说,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着“缺牙”的苦恼。

图片

缺牙修复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活动假牙、烤瓷牙和种植牙。活动假牙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其美观度和咀嚼效率都非常差;烤瓷牙没有牙根刺激作用,牙槽骨会慢慢萎缩;相较而言,种植牙是目前兼具美观和功能性最好的牙缺损修复方式之一。

图片

图 牙缺损修复方式对比

需求庞大、单价高昂,种植牙降价呼声一直很强烈。

种植牙为什么这么贵?

口腔种植的费用大致分为种植体系统、牙冠和医疗服务三个部分:种植体系统由多个部件组成,包括种植体、修复基台、配件包。其中种植体是植入牙床的“人工牙根”,为整颗种植牙提供支撑、固位作用,是种植牙的核心耗材;牙冠的费用主要和牙冠的材质有关;医疗服务费用包括门诊诊查、生化检验和影像检查、种植体植入、牙冠置入等费用。

图片

为了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国家先后出台政策,将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分开进行治理,实行“技耗分离”,降价将会变得更加精准。

1. 口腔种植体系统集采,种植体耗材费用平均降幅55%

本次口腔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产品以种植体、修复基台、配件包各1件组成种植体产品系统。招商证券研报显示,种植体成本占整个种植牙手术的40%,种植体的价格是决定种植牙成本的最重要因素,其材料和制造工艺要求也是各部件里最高的。本次集采的目的在于把种植体耗材的费用“打下来”。

据省际联盟联采办负责人介绍,拟中选产品平均中选价格降至900余元,与集采前中位采购价相比,平均降幅55%,预计每年可节约患者费用40亿元左右。其中,集采前价格较高的士卓曼、登士柏、诺保科种植体系统从原采购中位价5000元左右降至1850元左右,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奥齿泰、登腾种植体系统从原采购中位价1500元左右降至770元左右。

2. 牙冠暂不参与集采,即将开展牙冠竞价挂网

据医保局介绍,由于牙冠个性化强,不便集采,下一步将开展牙冠竞价挂网,促使牙冠价格透明合理。

3. 调控医疗服务费,最低降至3800元

国家医保局指出,高收费问题背后是给种植牙价格加码的行业乱象。医疗服务存在供方主导特征,在过度逐利的动机驱使下,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医院,供方都可能违背需方的委托职责,实施不当医疗行为。

根据全国范围内登记调查的初步结果显示,一颗常规种植牙的医疗服务平均费用超过6000元,一些省市费用超过9000元。为了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多地已相继出台种植牙医疗服务价格调控具体通知,调控目标价格均大致在4000元上下,其中,内蒙古将价格压至3800元,属全国最低价。

耗材收费专项整治和规范医疗服务价格,使种牙项目收费更加合理清晰。据中新网分析,通过以上多项治理措施,预计种植一颗牙的整体费用(含医疗服务、种植体和牙冠)有望降低50%左右。

看点1:高值耗材集采向非医保领域扩展或成为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口腔种植体系统集采,是高值耗材集采从医保领域扩围到非医保领域的首次尝试。本次集采通过“带量”促进竞争,挤出了种植体的价格水分。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只是第一步,高值耗材集采向非医保领域扩展或成为趋势。被集采的产品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临床用量大;第二,毛利率高,有价格下降的空间;第三,市场竞争充分,以便调动企业参与集采的积极性。种植牙相关产品的生产厂家竞争激烈,且存在未纳入医保范畴的高毛利热门消费医疗产品价格虚高的情况。7

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可以挤出流通环节不合理的价格水分,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同时大大降低采购成本。据国家医保局消息,本次集采汇聚全国近1.8万家医疗机构的需求量,达287万套种植体系统,约占国内年种植牙数量(400万颗)的72%,预计每年可节约患者费用40亿元左右。

种植牙集采落地,对行业发展有何影响?

看点2:集采背后:种植牙需求被释放,市场空间辽阔

目前,我国种植牙市场呈现需求大,渗透率低的特点。

平安证券表示,假设16-59岁中青年人群平均缺牙0.4颗,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缺牙7.5颗,则目前我国人口共缺牙22.27亿颗。根据全球最大的齿科耗材供应商士卓曼(Straumann)年报数据,2020年,韩国口腔种植渗透率最高,高达600颗/万人,中国种植牙渗透率较低,约为29颗/万人,仅高于印度。

据调研,影响种植牙渗透率的高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植牙价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

植牙价格和种植牙渗透率的关系可参考韩国口腔种植行业发展历程。2011 年韩国种植牙渗透率约 215 颗/万人。在实施种植牙医保政策后,韩国种植牙的渗透率再上一个台阶,2015 年韩国的种植牙渗透率达到 400 颗/万人,并在此后几年渗透率保持平稳态势。

World Of Statistics做了一份“关于不同国家的人要花多少年薪才能买得起最新款的iPhone 14”的调查,为此来调查世界各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结果显示,中国人买iPhone 14要花12%年薪,而卢森堡人只需花费1.6%的年薪。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植牙渗透率的关系,可以参考下表。可以明显看到,如果剔除韩国、以色列、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这些国家植牙价格较低,韩国甚至医保覆盖部分人群,因此,是价格原因使他们的渗透率较高),那么,大体上,人均支配收入较低的国家,植牙渗透率一般也比较低,反之亦然。2

通过此次集采,更多消费者了解到了种植牙的治疗方法,价格的降低也提升了患者的可及性,种植牙的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种植牙行业或将迎来加速增长。

看点3:种植牙国货能否就势崛起?

全球种植牙市场4500亿美元,中国只占1%4。在这1%中,超九成市场被来自瑞士、德国、美国、韩国的公司分食,国产种植牙占有率仅为7%。5

虽然种植牙的结构和技术复杂,但也不是芯片、育种这样“卡脖子”级别的技术,为什么国产种植牙市场占有率这么低呢?

1965年,布拉纳马克医生种下了世界上第一颗种植牙,如今他成立了世界三大种植体品牌之一的诺保科(Nobel Biocare)。27年后,华西医科大学才生产出第一颗国产种植牙。相比国际,中国国产种植牙起步晚了近30年。30年来,我国口腔种植体不断迭代,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门户网数据,截止2022年11月,我国共有26家企业获得了种植体及种植体系相关批件。

图片

“国产牙”在技术层面上已逐步跟上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品牌甚至不逊于进口品牌。例如,国产的种植体品牌中,华西的CDIC和莱顿的BLB被业界公认为达到了外国种植体水平。2

  • 华西的牙种植体

图片

华西CDIC(赛迪克)种植系统是国产种植体的代表品牌之一。华西CDIC种植体,主要由四级纯钛材质制作,是一款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口腔生物医用植入性装置。不过,CDIC主要供华西口腔医院自用,在其他医疗机构中使用比例较低。

  • 莱顿的牙种植体

图片

Apollo种植系统(BLB)是由北京莱顿自主研发的国产最早的种植体品牌。种植体表面应用了世界先进的活性骨亲和HA涂层,使成骨速度与骨结合稳定性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100000颗应用于临床,经过20多年的长期临床检验,累积成功率超过94%。

该种植体具有以下特点:

1)种植体表面采用创新的促进牙槽骨愈合的活性涂层;

2)采用德国进口纯钛的加工工艺;

3)光滑的穿龈颈部:利于形成稳定封闭的软组织接触区,易清洁,在后牙区提高应力抵抗;

4)采用骨平面维控设计,抑制细菌聚集;

5)八角抗旋内连接接。

虽然国产种植牙起步晚,但如今国产种植牙的技术越来越成熟,至于国产种植牙是否能借着集采东风崛起,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会在于集采可以促进上游种植体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正向竞争机制,让积极参与集采、有效控制成本、努力提升品质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相比进口品牌,国产种植体少了中间代理商的角色,也更有意愿降价。业内人士举例称,一款100元的产品在国外生产出来后,加上成本到中国销售,这款产品会通过某个公司或经销商进行销售,层层加利后,到消费者手里的价格可能就变成五六百元。6

挑战在于种植牙的品质管理。约在十数年前,第一代国产种植体就已商业化,但因品质管理不尽如人意、种植成功率较低以及产品升级缓慢等原因,最终没有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此外,由于植入到人体缺失牙部位的颌骨组织上或组织内,为义齿提供支持和固位,种植体属于三类医疗器械。种植体的研发有非常严苛的流程,需要经过至少四年的临床应用,拿到临床报告后,才有可能获得国家注册批准。

总之,种植牙暴力时代结束,让患者真正受益正契合了国家带量采购常态化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勇于抓住时代机遇的企业,也势必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参考文献:

 [1]观研报告网,我国义齿行业:种植牙将为市场增长新动力,其国产化加速将使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

[2]和义广业创新平台,口腔医疗器械之种植体市场发展现状

[4] 成长路径清晰,口腔连锁龙头迈入新纪元 2020.2.23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002241375398991_1.pdf

[5] 揭秘种植牙的暴利之源:进口产品垄断超90%市场,集采能否解决“看牙贵”?2022.1.14 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20114/herald/e34a126954726465285698857cfba11e.html

[6]种植牙集采国产植体以小博大,北京商报

[7]中国医疗保险,2022年产业观察丨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提速扩面 行业将迎新局面

封面图来源:图片来自史赛克官网,侵删
作者声明:感谢本文参考资料作者,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恰当之处还望包涵指正,资料内容侵删。
作者:望月
审核:孔瑶瑶

排版:大大怪

项目要求

医疗器械、新材料、人工智能;

一定技术壁垒

机构推荐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
政府项目
擅长领域:体外诊断,医用成像器械,其他
北京东审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评估
知识产权
注册服务
擅长领域:
凯瑞泰科医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开发
动物实验
注册服务
擅长领域:口腔
北京宝丽永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评估
临床试验
注册服务
擅长领域:体外诊断,有源手术器械,医美
咨询合作
融资及产业化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