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清华到艾瑞迈迪
林毓聪毕业于清华大学,医学统计学博士学位。在读博期间,林毓聪曾去哈佛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他发现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医疗领域的底层架构和相关政策已经足够成熟,在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数字疗法方面步伐处于领先状态。
以哈佛大学下属布莱根妇女医院为例,手术导航设备在不同科室的手术室中广泛配备,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稳定性。
而回国之后却发现,手术导航设备在中国的市场渗透率很低,可能不足2%。基于此,他希望从手术导航设备这个方向通过技术方式来做一些具体的利国利民的事情,这也是他决定加入艾瑞迈迪的初衷。同时,也需要一个能践行自己在医学人工智能以及商业模式咨询的机会。
加入艾瑞迈迪就是在这样一个成熟的时机下做出的决定。
02 牵头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担子虽重,更多的是对未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期待
目前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国产”仍然是条新赛道,手术机器人完全“自主”是“卡脖子”的系统工程,几乎每一项都是技术壁垒颇高的细分市场。而国内手术导航市场主要集中在骨科、神经外科领域,以进口设备为主,如Medtronic(美敦力)、史塞克(Stryker)、通用(GE)、BrainLAB(博医来)等。
艾瑞迈迪主攻的定位核心组件,在此之前一直受海外厂家垄断。
这类系统能够提供高精度的跟踪与定位功能,仪器发出的红外线能够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导航标记物的位置信息,而导航标记物可以附加到各种类型的手术仪器之上。要达到亚毫米级的定位精度,就需要从算法到设备的装配,再到光路的搭建等一系列的工艺和工程化的问题都需要逐一攻克。
艾瑞迈迪攻克了光学定位系统全流程生产的问题,实现了高精度装配和量产工艺上的研发,使一直以来的“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自研的电磁定位系统,发射器更小,比同类产品发射器小了许多。可以追踪多个电磁传感器,进行位置实时定位追踪,精度可达亚毫米级。
“一个销售型的公司,很多时候仅仅只是“拿来主义”,而一家医疗器械公司最核心的应该是技术研发,有研发底蕴,公司才能走的更加长远”,林毓聪说道。
凭借自身的科研实力,艾瑞迈迪作为负责单位牵头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采访中,林毓聪表示:“之前中国的科技发展都是摸着“美丽”过河,而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走出一条独立创新的道路。”
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偶然完成第一例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它标志着新的医学里程碑的诞生——微创手术。“微创”也意味着医生在手术中可看的视野更小,在内窥镜的辅助下,让医生在手术中能够看到的视野范围更广,增加了手术的精确性及安全性。
艾瑞迈迪的内窥镜颅底外科手术导航设备凭借其图像配准与增强现实可视化技术能够让医生在同一屏幕上观测到内窥镜图像与CT图像的实时融合,能够扩展医生进行微创手术时的视野范围,使医生直接观察到皮下重要结构的位置与深度以及视野外的空间结构进而降低手术的难度。
同时也能预警手术工具与重要器官或结构的位置,能够让医生在手术中避开重要神经、器官和结构,避免手术操作损伤重要器官,直达病灶,进一步提高医生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医疗领域中针对不同病症,也开辟了不同的位置的微创术式;同时,医生们还在不断迭代更新研发新的微创术径。但微创手术目前普遍缺乏三维拓扑结构信息,手术视野障碍依旧是核心难点与市场痛点,而增强现实手术导航是解决之道。
那么医生在研发新的微创术径时,可以借助手术导航系统尝试不同的术径规划,更准确、更快速地定位到病灶位置,术式的创新也会让医生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更得心应手,提高整个手术的风险可控性和安全性,也能让病人的术后恢复效果更好。希望手术导航系统在未来将会在整个微创手术行业普及,改进各个科室的微创手术术式,成为微创手术的标配组件。
04 “力争上游”, 做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加速器”
“我们和其他手术机器人企业有个最大的区别,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上游技术、解决方案及产品供应商,因此我们能够向同行业开放积累多年的手术导航机器人系列技术、注册和生产经验,让手术机器人行业发挥各自优势,让他们能够在手术导航、成像设备、手术仿真方面有更好、更快、更省成本的研发和产品问世能力,让手术导航机器人更快在供给端早日普及。”林毓聪在采访时介绍。
基于高精度光学定位跟踪系统和高精度电磁定位跟踪系统,以及增强显示医疗可视化平台、智能手术规划平台、图像引导手术平台,艾瑞迈迪能够为行业提供三个解决方案:医疗手术机器人解决方案、导航成像设备解决方案、仿真模拟与运动康复解决方案。
最后,作为“和·医械企业加速营”的学员,林毓聪表示,"很感谢这样一个公益性质的交流活动,加速营的课程从政策到企业管理都有覆盖,考虑到了初创企业的痛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辅导,作为学员真的收获良多。能多多地去到一些大企业进行交流学习,类似走访佳能医疗。能多开展一些类似前几天的融资私董会的线下活动,能够和各位导师、企业学员增进联系。”